在春暖花开、春意盎然的美好季节,2025329由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国际经贸规则专题研究委员会、广州商学院主办的全国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建设研讨会在广州商学院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来自有国际经贸规则专业的全国15所高校的领导、专家和老师以及对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关心和热爱的全国其他大学的学者、老师及同学共计八十多人到会。

中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原副会长,西南政法大学原副校长,中央党校副教育长曾两次中央政治局卓泽渊教授和中国国际私法研究资深副会长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特聘院长徐国建教授分别代表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和中国国际私法研究到会祝贺并做讲演。

澳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区际冲突法专题研究委员会负责人涂广建教授;中山大学博士生导师罗剑雯教授;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健男教授;深圳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淑钿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博士生导师江保国教授等专家学者到会和发表讲演。

2017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法学类新增国际经贸规则专业(专业代码030105T)2024115日,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批准成立“中国国际私法研究会国际经贸规则专题研究委员会”,由于志宏教授及张庆麟教授负责该专题研究委员会工作。至今,有近20所高校办有此专业(按该专业设立时间先后排序):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吉林外国语大学山东政法学院武汉学院温州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广州商学院梧州学院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黑龙江工业学院云南财经大学广西警察学院广东金融学院河北外国语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等。

开幕式由广州商学院法学院国际经贸规则专业负责人于志宏教授主持广州商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何柏略代表主办单位广州商学院致辞,他表示学校一直重视法治建设,尤其是是在对接国家发展需求上,大力支持国际经贸规则专业的建设,为我们共同的目标——培养更多高质量的涉外法治人才注入强劲动能。

广州商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常务副校长何柏略致辞

广州商学院法学院执行院长唐犀教授代表法学院欢迎各位嘉宾的到来,为建设好国际经贸规则共聚一堂,建言献策。国际经贸规则是我院新开设的专业,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探索着开办这个专业的方法。希望通过这次会议可以从更多朋友院校学习经验,并进行合作交流,共同办好国际经贸规则专业。

广州商学院法学院执行院长唐犀教授致辞

主旨报告环节由广州商学院教授、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张庆麟主持

首先发言的是中国法学会原副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大学特聘教授卓泽渊教授,他发言的题目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加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卓泽渊教授指出,高水平对外开放必须以完备的涉外法治建设为支撑,而涉外法治人才是推动这一进程的核心力量卓教授以深圳、广州的实践为例:深圳组建645名涉外律师人才库,成立港澳律师执业服务中心吸引275名大湾区律师;广州集聚近400名涉外立法专家、1800名涉外律师,154名涉外公证员和200 名境外仲裁员,形成多层次涉外法治服务网络。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中国海外权益维护面临新挑战。面对美西方构筑的小院高墙式技术封锁,我国亟需打造法律盾牌人才长矛相结合的防御体系。以半导体产业为例,不仅需要培养精通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涉外法律人才,更要储备熟悉美国《出口管制条例》(EAR)和长臂管辖应对策略的复合型专家。深圳已率先试点科技法律官制度,在20家芯片企业派驻既懂专利法又掌握集成电路技术的双栖人才;广州南沙国际仲裁院则创新设立技术事实调查官,在12起涉外知识产权案件中成功突破证据壁垒。在风险预警方面,上海涉外法治研究院开发的海外投资法律风险热力图已覆盖83个重点国家,通过AI实时追踪东道国立法动态,提前3个月预警了墨西哥新能源国有化法案修订风险。但当前我国能处理跨境投资争端的高级法律人才仍不足500人,仅能满足30%的企业需求,特别是在应对新兴领域的法律混合战(如数据主权、AI伦理立法博弈)方面存在明显能力缺口。这要求我们加快构建法学+金融+科技的交叉培养体系,在海南自贸港等前沿阵地试点涉外法治人才特区政策。

中国法学会原副会长、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卓泽渊教授

其次由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特聘院长、徐国建教授发言。徐国建教授指出,国际经贸规则与国际民商事规则相辅相成,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形势从自由主义迈向现实主义。中国崛起后,国际地位发生变化,韬光养晦已不适用于当下,加强涉外法治建设至关重要。涉外法治涵盖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服务,是维护国家海外利益的关键工具。徐教授分享了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经历,如2005年参与《选择法院协议公约》、2019年的《海牙判决公约》,他强调中国不仅仅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更应该加入这些国际规则,展现大国担当,在国际规则构建中发挥更大作用,维护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利益。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特聘院长、徐国建教授

第三位发言的是澳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涂广建教授。他对当今的国际形势做了深入的分析与思考,阐述了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国际经贸规则”专业的设立是全面依法治国尤其是涉外法治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国际经贸规则新形势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积极倡导推动构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导向的新型国际经贸关系,重塑国际经贸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全球经贸格局的深层变革。在当前国内国际大环境下,我国急需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战略布局,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就成为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政治任务。国际经贸规则作为国际私法中的统一实体规范,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私法学科对其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有着非常迫切的必要性。

澳门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涂广建教授

第四位主旨发言的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江保国教授。他的题目是《需求导向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于国别法的研修班的初步思考》他结合广外首期“越南营商法律研修班”的实践,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推进及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增长,熟悉国际规则和国别法律的高层次涉外法治人才需求迫切,但当前培养存在市场匹配错位、标准模糊和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广外创新推出“高校+律所+行业组织合作模式的研修班,聚焦越南投资法律实务,设置五大课程模块,邀请法律专家、越南籍律师及经贸人士授课,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形成长效合作机制。江教授提出未来培养需实现三个转变从理论主导转向需求驱动,精准匹配新兴投资热点地区需求从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融合,结合经贸、语言文化等领域从封闭办学转向开放协作加强国际交流与实务资源整合。这一广外模式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范例,兼具政策高度与落地价值。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江保国教授)

第五位主旨发言的是暨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健男教授。他主要讲述了关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利益保护法治建设的相关内容和观点。随着中国由全球引进外资的大国转变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国家,企业海外利益日益扩张,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他概述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利益保护法治建设的现状、挑战及对策。如借鉴对外组织大国企业海外组织力保护法治经验,推进中国海外投资利益保护的法治机制建设,包括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全专门性的海外投资促进和保护的法律机制,构建军队保护海外投资利益的法律体系等。此外,他还强调了增强中国在国际投资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不仅有助于中国企业更好地应对海外投资挑战,还能为中国在国际投资规则重构中争取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暨南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李健男教授

第六位主旨发言的是深圳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淑钿教授。她的题目是《大湾区法律合作与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主要围绕大湾区法律合作的进展、策略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变化进行了深入探讨。张教授指出高校应当适应新的法律法规变化,调整相关课程和人才培养计划,争议解决机制应当从传统的境内诉讼、境外诉讼、境内仲裁走向了港澳仲裁。针对广东地区的区域特色,张教授强调了大湾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并指出大湾区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法律合作方向,亟待建立一个面向全球的国际商事争议法律服务中心。还提出了涉外人才应当具备跨境处理法律事件的能力,学校应当培养学生运用各个领域上的法律适用,促进法律实践的专业化。张教授对继续推进大湾区法律事务合作充满信心,将继续为该领域的专业化和市场需求提供支持。

深圳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淑钿教授

广东省法学会港澳台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广州商学院法学院国际经贸规则专业负责人于志宏教授作上午环节最后发言。他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对国际经贸规则专业的定位思考;二是我们开展的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建设的一些做法;三是我们对该专业的困惑、存在的困难。认为:“国际经贸规则”专业的实质是培养高素质涉外法律人才。该专业的学生既具备扎实的中国法律知识和执业能力,又通晓国际贸易规则,外语能力突出,拥有国际视野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及道德修养。能够处理跨国商贸纠纷、国际金融事项、国际税务等问题,能够解决一带一路、国内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各类涉外法律问题,是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法治人才。“国际经贸规则”专业课程的设置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安排,一般来讲,“国际经贸规则”专业的课程包括三大部分:通识课程、国内法课程、国际法课程(三者总学时控制在160课时左右),前两个部分较为容易达成共识,第三部分则有不同认识和理解,但不外乎有这些内容:国际法、国别法、外国法、涉外法、区际法等。“政、产、学、研”相结合发展的道路和方向,充分利用广东省人大、外贸厅、港澳办、湾区办、省法学会、法院、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涉外公司企业积极因素和力量,加强这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国际经贸规则”这个名称范围有点窄,似乎只限于国际贸易交易有形和无形的方面,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运输、保险、支付,解决争议的诉讼与仲裁等;“国际经贸规则”后面加“涉外法治”括弧,有利于社会理解,也符合中央政治局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的要求和方向。黄惠康大使20231127日到政治局进行第十次集体学习讲座时主题就是“加强涉外法治建设”,20249月22日,广东省法学会举办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邀请黄进会长到广州就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做专场报告也特别强调这方面问题。

广州商学院法学院国际经贸规则专业负责人于志宏教授

下午是学术研讨环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由武汉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广辉教授主持。第一阶段有八位代表作了发言:

甘肃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学院院长、张建锋教授,题目是《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建设的思考》山东政法学院教务处处长张玉成题目是《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山东政法学院经济贸易法学院院长、刘万啸教授,题目是《山东政法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国际经贸规则专业为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组织学院副院长、徐昕教授,是《“政经法交叉融合”推动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建设》浙江外国语学院“一带一路”学院兰立宏教授,是《国际经贸规则人才培养的浙外实践与构想》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院长、李学峰副教授,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法学类新文科建设,以数智化改革推动涉外法治育人成果》梧州学院教师党支部副书记孙豆是《国际经贸规则专业课程体系的破与立--以地方高校为例》;广州商学院法学院国际经贸规则教研室主任田泽华教授题目是《广州商学院国规专业的介绍》与谈人是武汉学院法学院高宏贵教授、梧州学院国际经贸与法律研究院院长白续辉副研究院。

阶段由吉林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涉外法治教研室主任、张晓航副教授主持。有八位代表作了发言:

黑龙江工业学院国际经贸规则专业教研室主任李子谦题目是《“国际经贸规则”专业的人才培养困境与出路》广东金融学院讲师蒋海波题目是《国际经贸规则专业的课程体系》南京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讲师潘坤题目是《理工科高校的涉外法治学科发展之路--以南京理工大学“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为研究对象》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国际法教研室党支部书记、讲师王宏鑫题目是《中部“双非”政法院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经验和改进路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李品优武汉学院国际经贸规则系主任党永鹏题目是《武汉学院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建设的思考》梧州学院法学院国际经贸规则专业教研室主任毛沙莎广州商学院法学院国际经贸规则专业232班学生李子仪,题目是《全球治理新格局下中国规则的"软联通"——国际经贸规则专业的支点作用》广州商学院法学院国际经贸规则专业232班学生谢隆恩题目是《系统论下三重法治的协同机制》。与谈人是梧州学院主任罗振偈、温州大学副教授李娟

随后,广州商学院教授、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张庆麟《全国高校建设国际经贸规则专业联盟宣言》作了说明。为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深化产学研合作、提升国际经贸规则领域的研究水平,推动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联合成立“国际经贸规则专业联盟”。联盟旨在整合各高校在国际经贸规则领域的优势资源,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制度建设及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创新路径,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和研究平台。

联盟将重点开展以下工作:1.高水平人才培养共同体建设搭建联盟内部人才交流与合作平台,定期举办“全国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建设研讨会”、“高水平人才培养论坛”等学术活动;2.质量保障与专业标准体系构建研制并推广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建设标准,开展专业认证与质量评估,提升专业办学水平;3.联合研究与智库报告产出4.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加强与海外高水平院校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开展联合学术研讨、师生互访和合作办学

广州商学院教授、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副会长张庆麟

与会代表一致同意广州商学院法学院为全国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建设联盟主席单位,秘书处设在广州商学院法学院。

闭幕式由广州商学院法学院国际经贸规则教研室主任田泽华教授主持,张庆麟教授做最后总结发言。张教授经过一天会议众多专家学者的思想碰撞,本次会议收获颇丰,意义非凡。这不仅代表着全国国际经贸规则专业的一次历史性发展,也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得到启发的一次历史性会议。希望兄弟院校可以继续加强合作,共同开创属于国际经贸规则专业的新未来

会务组最后公布了2025年全国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建设研讨会“我为国际经贸规则专业出份力”征文比赛结果:会务组共收到来自六所高校学生文章、心得体会等形式的内容共有172篇,经评议评出一等奖6人;二等奖9人;三等奖15人,共计30人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