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24年工作回顾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心使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深化改革开放,扎实有力保障民生,较好完成了年初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用实干实绩书写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高新区预计“一区多园”实现营业总收入4400亿元、同比增长6.8%;预计主园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亿元、同比增长8%,外贸进出口总额520亿元、同比增长45.4%,规上工业增加值186.7亿元、同比增长37.6%,增速均排名全市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616.4亿元,创历史新高;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8亿元,工业投资98.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9.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3亿元,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686万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1.2%的较低水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983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十项民生实事15个小项已完成或基本完成13项。
过去一年,全区上下踔厉奋发、主动作为、锐意改革,办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要事,产业发展、创新驱动、城市品质、民生福祉全面进步,高新区高质量发展迈出了坚实步伐,踏上了蓄势腾飞的新征程。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坚持产业提档升级,实体经济高歌猛进
产业能级稳步跃升。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分别达102.4亿元、88.1亿元、145.9亿元,主导产业实现20%以上增长。奇思智能运营一年跻身百亿级企业,健帆生物产值实现倍增,长园智能装备、晶讯物联实现近十倍爆发式增长。优特电力等7家企业入围省制造业500强,硅酷科技、晶通科技等企业(产品)成为行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竞逐低空经济赛道,打造港湾5号低空经济产业园,上线全国首套低空空域协调及运营服务平台,建成市低空飞行测试基地,集聚企业60家产值达60亿元。加快融入“云上智城”,成立中国开放指令生态联盟广东省珠海中心,规划建设规模超1000P珠西科学城智算基地。谋划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引育产业链企业超130家,落地垂直大模型项目近30个,东信时代发布全国首个国家网信办备案营销垂域大模型,远光九天智能一体化云平台入选全国企业数字化应用创新典型案例。
科技企业培优育强。在全市率先制定分期兑付、以投代补方案,落实人才引育、金融支持和产品应用等政策,兑现扶持资金4.72亿元。做优“科技型中小企业、高企-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高企申报330家、认定282家,总数达755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总数达37家,总量增量全市第一;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家、总数达4家,新增省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总数达11家;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1家、年产值35.2亿元。推动企业扩量提质,新增增资扩产项目71个、投资22.3亿元,开展数字化转型企业25家,入选市级数字化转型牵引单位4家。高新区入选省全域数字化转型试点县区。
项目引建支撑有力。树立拼服务、拼生态、拼场景招商理念,共招引项目358个、总投资143亿元,融和元储华南制造基地(投资12亿元)、英集芯研发运营总部(投资5亿元)等重点项目落地,小米汽车珠西首个交付中心落户。探索“横琴总部+高新制造”联动招商,引进至纯半导体等10余个产业项目。实施项目攻坚行动,推动43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100亿元,完成率全市第一。奇思智能、天成先进等15个项目竣工投产,竣工比例创历年新高,贡献产值超100亿元。推动产业空间整合,清理土地超10万平方米,新增建设用地79.5万平方米;新建续建产业新空间12个,已完工4个、建筑面积81万平方米,近三年共新增产业空间195万平方米、签约项目183个。
(二)坚持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动能强劲澎湃
创新平台量质齐升。高标准编制珠西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高校、科研院所探索产业化运作,中科先进院创新科技园封顶,累计引进创新企业超百家;北理工珠海科技园、蓝海科技产业园揭牌,13家企业签约入驻;省医械所珠海实验室落地港湾8号。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总数4家占全市40%,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总数92家占全市24%,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总数4家占全市36%,新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家、总数86家占全市30%。推动广东医谷纳入孵化培育体系,全区孵化器面积新增19万平方米、达195.8万平方米。
创新要素加快集聚。持续深化校地融合,校企联合开展产学研合作立项23个,总金额1.35亿元;创新打造“高新区设备技术共享平台”,链接创新合作资源470项,达成校企合作意向项目13个,20名企业高管、技术人才担当高校职业导师,北理工与迈为公司联合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科技金融全面赋能,打造金融会客厅、金融角等融资平台,“成长之翼”助贷平台促成银行为企业发放贷款439笔、累计超22亿元;区产投基金、天使基金投资科技企业20家、投资金额超2亿元,高新金投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国资投资机构50强。高水平举办“院士之夜·人才之夜”元宵晚会、第六届留学生节等系列活动,全球引才引智大会征集“揭榜挂帅”项目15个、发榜总金额超1.5亿元。海外引才人数创历史新高,新增国家级人才15名(含高校)、同比增长67%。《珠海经济特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条例》正式实施,“一区多园”联动发展机制更加健全。
创新成果亮点纷呈。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0.9%、占全市21.3%。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76%、61%。美华医疗、英诺赛科获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立项,派诺科技、健帆生物获省科学技术奖。云洲智能、纳睿雷达等创新产品在中国航展大放异彩。举办第十届“菁牛汇”大赛,超1000个项目参赛,港澳、深圳项目数创历年新高。成立知识产权协同保护联盟,联合市人民检察院、市知识产权局成立珠海·会同——知识产权保护宣讲基地,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加2262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22.5件、是全市的2.3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41笔、累计25.6亿元;知识产权证券化11宗、融资5100万元。
(三)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富民兴村成果丰硕。创新实施组团项目攻坚等“四大机制”,入选省集成式改革典型案例。全市首个统筹做地试点项目——永丰做地示范项目动工,获全国城中村改造专项借款授信63.76亿元;“国企+村集体”共建产业空间的“永丰模式”取得新成效,那洲社区未来智联工厂、北沙“三生”示范产业园稳步推进;东岸留诗山旧改项目56户村民住上新楼,加快推进鸡山城市新阳台、银星社区邻里中心等项目。唐家湾镇在市“特区镇能量 竞跑百千万”东部赛区亮成效、展风采,在2023年市“百千万工程”考核获优秀等次,会同、东岸社区入选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高质量推进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道真县、驻镇帮镇扶村化州市合江镇工作,落实对口帮扶斗门区莲洲镇资金500万元,对口产业帮扶阳江市江城区资金提高至5000万元。
城乡发展协调共进。强化空间载体整合、产城配套融合和景观风貌提升,新修编唐家湾镇保护规划获省批复。投入5.6亿元建成淇澳红树林路、中珠渠北路和金琴快线北延段等道路13条,优化公交线路12条,开通产业通勤、学生勤学专线4条,北围片区15分钟畅达主城区。打造淇澳学旅、会同音瑟等“一村一品”十大特色项目,完成淇澳岛多巴岸度假营地一二期建设,支持香港童军大露营首次赴内地活动成功举办。
和美乡村宜居宜游。深入推进绿美广东建设,实施港湾大道、京珠高速和西部沿海高速出入口等28个绿美景观提升;绿化美化会同—那洲乡村振兴示范带绿道环线重要节点,高标准建成绿美生态建设示范点红花山公园二期和永丰古树公园,会同社区获评省“美丽庭院”村。全面提升村容村貌,开展村庄清洁行动,100%完成水塘河道清淤;整治“七乱一占”违法行为,清理违建137宗4.6万平方米;综合整治淇澳岛中心河、前环3号和金凤排洪渠,完善照明、绿化、慢行道等配套设施。加强闲置用地管控,“一地一档”动态管理214宗914万平方米用地,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填埋垃圾行为。
(四)坚持民生普惠共享,公共服务暖心惠民
文旅融合出圈出彩。唐家古镇示范街区活力开街,唐家湾乡思馆、唐涤生大戏院等公共文化空间焕新亮相,首映红色主题原创话剧《灯塔》,成功举办“会同艺术荟”“山巅音乐会”等活动,超百万游客畅玩打卡。加快构建公共文化阅读体系,后环公园书吧入选省家庭亲子阅读体验基地,红花山森林公园书吧获评省森林书屋。持续举办鸡山牛歌中秋对歌会、淇澳端午祈福巡游等非遗传承活动,打造香山唐礼、大唐妙会和唐家宿等“唐”系列文商旅公共品牌。“寻幽·赏园”唐家湾春意之旅入选省“踏青游春—广东春季自驾精品线路”。会同、淇澳两家民宿获评省首届“金宿级”乡村民宿。
教育医疗优质均衡。投入11亿元推进9所学校建设,共乐小学、珠海北师大实验中学、凤鸣小学和礼善幼儿园建成开学,提供基础教育学位4500个,引育36位名师名校长,有力保障265名产业工人子女入读公办学校。启动建设北理工首个京外办学项目北理工附属实验学校,北师大直属附校北师大珠海实验学校迎来首批新生。高新区获选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推广应用实验区”。继续实施“小病基本免费,大病救助兜底”。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5%。宁堂、后环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址投入使用,18个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珠海中医药电商城开园,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全覆盖,实施高层次人才“速诊卡”服务。
社会保障坚实兜底。牢牢稳定就业基本盘,成立唐家湾镇就业驿站,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2419人,完成率超120%。与金山、华冠合作设立数字网络、智能制造装备领域工匠学院,在全市率先认定示范性工匠学院。按时足额发放低保、特困供养人员、孤儿、残疾人和高龄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生活保障金1903万元,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10户。基本建成区社会福利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长者饭堂实现全覆盖。投入312.5万元开展民生微实事项目16个,淇澳社区融康爱心驿站等3个项目获评市“民生微实事”精品项目。7所公办学校和幼儿园实行假期托管,18所公办幼儿园推行工作日晚托服务。
(五)坚持服务精准高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企业服务打响品牌。建强企业服务中心,持续升级“高新i企服”,上线产研共享、金融服务等功能,企业注册量超6400家,收集办理企业诉求1254件、办结率超99%。首个“企政服务”系列珠海地方标准正式发布,企业综合服务标准化项目入选国家试点。在全市首设产业新空间企业家服务站和电商企业家服务站,创新园区小微企业“前置、快享、日常、增值”服务模式。
政务服务便民提速。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进“免证办”政务服务改革,实现645项政务服务事项、179项公共服务事项线上办理,行政许可事项100%实现“最多跑一次”。与深圳市龙华区、中山市坦洲镇和翠亨新区以及阳江市江城区签订政务“跨域通办”协议,实现异地企业、群众“进一扇门,办两地事”。在全市率先推进“民意速办、办好办妥”工作机制,制定102个事项的“民意速办”清单,核实市民反映问题158宗、满意率超99%。
政府自身建设扎实推进。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抓实督查督办,办理市、区两级督查文件985件。打造人大代表联络站品牌,唐家湾镇中心联络站获市首批镇一级示范站,前环、会同社区联络站入选市村(居)示范站,落实办理省市人大代表建议、政协提案22件,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46个。强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精简合并多部门督检考事项。推行重点项目法律审查提前介入和容缺受理机制,开展涉企执法突出问题、职权下放重放轻管问题整改和行政执法质量提升行动,打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六)坚持擦亮平安名片,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治理体系持续完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坚持“防、疏、治”结合,建立“走访不漏户、户户见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建立健全下沉社区工作机制。在全市率先建立“三新”群体调解委员会、首设企业“法律顾问+公证顾问”服务站,打造“新星法湾”公共法律服务站;创新“访、调、援、议、确”纠纷化解模式、化解率99%;构建“1+8+N”志愿服务体系,推进党员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探索产业工人“20点议事会”流动议事模式,解决新型劳资纠纷等30余个问题。高新区司法所获评省“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
安全底线守牢筑稳。以点带面强化社会面防控,建成1196个最小应急单元,完成91个智感安防点位建设、完善212路智慧边海防视频监控,巩固技防、人防、物防“三位一体”安全防范根基。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聚焦安全生产领域突出问题,完成重大事故隐患整改126项,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双下降”。成功防御7轮强降雨和7个台风,实现自然灾害“零伤亡、少损失”。
重大风险稳妥防控。完善矛盾研判分析、风险评估和领导接访下访机制,累计化解风险隐患969宗。全方位打击盗抢骗、黄赌毒和电信网络诈骗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纵深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开展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违法犯罪案件数同比下降40%。牢牢守住了房地产市场、政府债务、中小金融机构和食品药品等领域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此外,人民武装、双拥、民族、宗教、工会、侨务、精神文明、档案、军民融合、海防、妇女儿童等工作也取得新进展。
过去一年,成绩来之不易、成之惟艰,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区党工委、区管委会团结全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苦干实干的结果。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有不少困难和挑战:外部环境不利影响增多,部分企业经营困难,部分经济指标未达预期,高新区综合排名下降;经济规模偏小,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总产值未达全市十分之一,对全市增长拉动有待提升;大型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偏少,尚未形成具有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科学大装置、大平台偏少,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偏弱;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仍需加大力度,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期待还有差距。我们必须正视问题,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25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叮嘱国家高新区“又要高又要新”;工信部要求国家高新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新质生产力引领区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省委省政府要求国家高新区打造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市委市政府提出以高新区为核心高水平打造珠西科学城,要求我们三年内规上工业总产值迈过千亿大关,全面扩能提质,与经开区一起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推升珠海经济加速度。国家、省市对高新区寄予厚望、赋予重托,要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必须抓住建设珠西科学城核心区历史机遇,以产业集聚、项目牵引、消费提振为着力点,加快壮大产业规模,推动“百千万工程”、产城融合、民生福祉、平安建设、营商环境等方面实现内涵式发展、跨越式提升。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珠海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省委十三届六次全会精神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省“两会”精神、市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围绕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市委“1313”思路举措,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支持服务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按照区党工委构建科创、产业、交通、民生“四大格局”工作部署,坚持干字当头、走在前列,争取在新一轮国家高新区考核排名中争先进位,全力打造珠海培育、壮大、应用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以奋进姿态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高新实践新篇章。
2025年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一区多园”营业总收入超4700亿元;主园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现正增长,节能降耗等控制性指标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0.5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3%以下。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任务,我们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科技强区、创新引领,全力打造珠西科学城核心区
全域打造珠西科学城。完成珠西科学城总体发展规划编制,联动北上广深、港澳、珠西等科创资源共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形成以高新区为核心的“一核一廊两圈”珠西都市圈科创发展格局。全面铺开、清单化落实数字赋能、场景牵引、产教融合等重点工作,支持“中国蓝眼”、临近空间实验室、天琴计划二期等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后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深珠产业合作园区,加快构建产业、科技和应用场景创新“三新”深度融合体制机制。用足用好高新区条例,强化“一区多园”统筹力度,构建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高新科技园区紧密协同新机制。
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建立健全“揭榜挂帅”科研攻关机制,大力开展关键核心、现代工程和颠覆性技术攻关。打通“高企+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链条,支持中山大学与航宇微共建芯片实验室,组建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0家;支持珠海中科先进院创新科技园、北理工珠海科技园开展产学研合作,省医械所珠海实验室辐射湾区企业,加快建设阳江(珠海)“科创飞地”二期项目。加强政策扶持、政府采购,鼓励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推广,支持科技产品率先应用。引导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力争年内股权投资基金规模突破172亿元,新增发放贷款不低于30亿元。进一步加强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兑现力度,完善质量标准支持政策,优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年内发明专利有效量突破920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435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75件。
打造科技人才新高地。办好欧美同学会“双创”大赛、第七届留学生节,积极申建“海归小镇”,打造留学人才湾区“归”谷。实施“产业新工匠”培育工程,推动更多校企合作共建“工匠学院”,鼓励校企联合培养产业人才,力争“留高”稳定就业率90%以上。推动前程无忧、科锐国际等超20家猎头机构进驻“珠海高新人才一网通”服务平台,加快集聚一批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面向区级以上人才发放“凤凰人才卡”超1000张,加快建设留学生国际社区,加大公共租赁住房、人才住房供给,落实好青年人才住房“一免两减”政策,提升人才获得感、归属感。
(二)聚焦实体为本,制造当家,全力打造新质生产力主阵地
推动新兴产业聚链成群。实施百亿企业培育行动,铺开龙头企业聚链计划,推动奇思智能、健帆生物、英搏尔等龙头企业集聚上下游企业,支持迈为技术、天成先进、康龙化成等企业产能全面释放,助力智谱华章、新紫光等产业生态迅速做大做强。完善支持产业发展“一揽子”政策,强化集成电路装备、终端应用产业链,深耕血液净化、生命监护高性能诊疗设备细分领域,大力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新材料和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力争年内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规模突破150亿元,新能源与智能电网、软信业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推动未来产业聚新成链。打造全域数字域先行区,大力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深度参与“云上智城”“天空之城”建设,加快建成超千P智算基地,拓展格创·壹号、港湾5号等人工智能产业空间,集聚人工智能企业150家以上、规模超120亿元。打造低空经济示范区,开设低空飞行起降场,健全通信、导航、检测等配套设施,支持上和、紫燕和览众等企业集群发展,产业规模超70亿元。打造城市级微电网破冰区,依托优特电力、仪能科技等智能电网企业,试点建设可自动接入广东电网的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零碳示范社区、园区。前瞻布局加快建设一批算力、低空、储能、安全等方面的新型基础设施。
推动创新企业聚木成林。围绕规上工业总产值800亿目标,坚持企业培育量质齐抓,新增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15家、10亿级企业3家、50亿级企业1家,新增上市挂牌企业2家;积极推进“小升规”“个转企”“分转子”,年内新上规工业企业60家、服务业企业40家。促进高企树标提质,年内高企达850家;培育“单项冠军”“专精特新”等科技型企业,新增“小巨人”企业10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4家。开展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英搏尔、健帆等企业开展设备更新,完成技改项目备案10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诊断150家。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供应链管理和定制化服务等数字服务业,引进培育数字贸易企业5家以上。
(三)聚焦项目牵引、投资拉动,全力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以更广思维谋划重点项目。发挥专项债指挥部扁平化运作优势,抢抓国家“两重”“两新”建设机遇,谋划储备一批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投资、专项债和超长期国债项目,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实施2025年重点项目计划、三年滚动计划,编制“十五五”重点项目计划。建立重点项目挂图作战、红绿灯警示机制,力争申报40个以上重点项目、总投资超600亿元,年内投资超70亿元。加大产业类基础设施谋划和建设力度,建成一批污水管网、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等设施,推进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环境承载力水平。
以更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加快普生二期、三友环境电器等项目用地挂牌出让,推动迈为二期、健帆金鼎产业园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确保英搏尔新能源动力总成工厂、格创二期等10个项目竣工投产;力促亿胜生物二期项目复工建设,德豪润达、佳荣等项目提容扩建,年内工业投资100亿元,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40%以上。加快推进香山医院、那洲社区未来智联工厂配套设施等40个新建续建项目,年内完成政府投资14.16亿元。深化与中建三局、中建澳门、中交四航局等央企合作,推动年内建筑业产值超150亿元。
以更大力度抓好项目招引。围绕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招商引资机制重构,强化产业链招商、外资招商、场景招商,年内引进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超3个,亿元以上项目超30个,深化与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联合招商、收益共享”机制。加强北斗规模应用,大力推进大众消费、工业制造、融合创新领域试点应用场景。加快土地整备、腾挪产业空间,年内完成500亩低效用地整治,新增2家市级孵化载体、累计建筑面积超200万平方米,续建产业新空间8个、建筑面积超167万平方米。
(四)聚焦信心提振、开放协作,全力打造活力消费新场景
培育新型消费动能。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落实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快发展首发经济、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提振汽车、电子产品、家电家具等大宗消费,年内批发业、零售业实现正增长。推进存量房“以房换房”,支持旧房装修改造消费补贴,推出不少于480套“四化”新型住宅,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房地产销售面积超30万平方米。鼓励宝龙城、格力海岸等引进首店、名品,持续开展“唐家湾Top50餐厅评选”“唐家肴美食评选”等活动,培育本地特色餐饮消费场所,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大力推广无人机配送、飞行文旅等低空经济新模式,引导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消费新理念。
释放文旅融合潜能。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持续打造“唐”系列文商旅公共品牌,举办“会同艺术荟”“说‘唐’事”等活动,加快推进会同乡创文化中心、那洲艺术创新园等项目,建设会同—那洲“艺术走廊”。深入挖掘淇澳历史研习社、香山海洋科技港、白海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研学特色,打造“红绿蓝”精品研学路线。创新宣传淇澳红树林、唐家共乐园等文旅资源,推进那洲画意、东岸留诗等“一村一品”特色项目,打造诗意朦胧、山水怡人的旅游目的地。
拓展对外开放效能。深入推进“五外联动”,支持企业扩大进出口规模,鼓励企业参加广交会、进博会等重点境内外展会,开拓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做好出口信保、汇率避险等工作,年内外贸进出口总额超520亿元、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2500万美元。深挖香港服务外包市场,引进港澳电商平台和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等企业。拓展“1元创业空间”至2万平方米,打造港澳(珠海)高校科技创新产业基地,集聚更多港澳青年到高新区创业就业。
(五)聚焦改革攻坚、成效初显,全力打造“百千万工程”新样板
增强改革创新动力。完善县域产业发展、镇村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等动力机制,确保“三年初见成效”。全面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有效盘活存量闲置国有资产。完善“社区+高校”“社区+企业”共建模式,强化乡村建设、公共服务等合作,探索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打造一批美丽圩镇示范项目。
激发集体经济活力。优化集体经济扶持政策,探索组建集体经济发展基金公司,强化股份公司独立监事监管职能。推广村企合作三旧改造、共建产业空间等模式,力争6个社区集体经济年收入跻身千万元俱乐部。实施“一社区一方案”提升行动,加快永丰做地示范项目旧村搬迁进度,启动建设鸡山城市新阳台,实施淇澳社区一工、二工升级改造,将淇澳151亩宅基地打造成村民公寓示范项目。做好“土特产”文章,打响“唐家湾茶果”“唐家麦记饼艺”“岭南苏裱(装裱修复)技艺”等特色品牌。
绽放和美乡村魅力。巩固绿美建设成果,推动金凤路、情侣路和中珠排洪渠碧道升级改造,研究建设串联辖区公园、景区、高校的主要道路慢行系统。“一村一方案”加强农房风貌管控,深入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村庄清洁行动,打造更多美丽庭院。以会同、鸡山为试点,综合利用辖区企业光伏、充电桩等技术产品,探索建设未来村。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抓好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统筹推进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工作,打造望山见水留乡愁的美丽高新。
(六)聚焦交通优化、品质提升,全力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突出科学规划引领。统筹布局城市空间,加快推进“理想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港湾大道沿线城市设计研究,系统开展“产业新社区”研究。制定唐家古镇管理办法,加快编制鸡山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推进珍珠乐园片区、珠海国际赛车场片区和市海洋中心项目等规划研究工作。构建智能高效新型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深化推进实景三维数据建设项目,探索“物业城市”管养新模式,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
构建综合交通网络。配合推进中山东部外环二期、兴业快线北段东线工程开工建设,确保中珠渠南路、京珠连接线辅道、金琴快线北延段二期和香山路二期建成通车。推动情侣路北段、金溪大道香洲段开展前期谋划,推动唐家湾站综合枢纽建设、唐家港码头通航,配合推进深珠通道规划建设。优化交通路网建设,全面梳理金鼎、北围和南围片区路网,优化公交、园区专线,打通金焕路等7条“断头路”,建设道路立体过街设施,提升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统筹推进城市排水防涝补短板、污水处理提质增效等工作。加快启动情侣北路海堤达标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唐家水厂二期、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前环片区排涝系统等新建工程和北围片区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建设,整治提升问题河涌,全区排洪渠断面水质达标率突破80%。推进3所高校及5个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
(七)聚焦提质增效、守牢底线,全力打造平安幸福新标杆
持续优化民生服务。深化与高校合作办学,将北师大珠海实验学校、北理工附属实验学校办成品牌名校。构建研究型临床医院探索区,力促香山医院年内主体结构封顶,探索建设血液净化中心、透析服务中心。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建优中医药电商城。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全员共建文明健康高新。
做实做好社会保障。出台银发经济专项政策,推广特殊困难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落实特殊群体关心关爱和兜底保障工作。推动高新区福利中心投入运营,推进唐家、星湾北围邻里中心建设,建设就业驿站,构建公共服务便民圈。研究放宽落户门槛,让青年人才、产业工人、新市民“安家又安心”。
创新实施社会治理。探索以村规民约为基础的社区管理机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乐新型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网格员和楼长作用,确保最小应急单元全面覆盖。强化重点场所、重大活动管理和社会面巡控,严防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强化科技赋能社会治理,引入AI技术研发岗亭机器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持续打击电信诈骗违法犯罪,加强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监管、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八)聚焦高效服务、争先创优,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典范
打造企业服务升级版。持续完善“高新i企服”,高标准完成企业综合服务国家级标准化试点项目,推动主要园区企业家服务站实现全覆盖,把企业服务中心打造成“一门受理、一站办理、一口反馈”管家式“小政府”。紧盯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关键节点,“一对一”跟进服务,建立健全分级分类产业服务机构库,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
激活扎根发展动力源。常态化开展“政企沟通会”,倾听企业家意见、高效解决问题。统筹优化财政收支结构,探索“债权+股权”精准对接、分步分年执行等兑现方式,助力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困难。畅通助企纾困等政策文件法制审核“绿色通道”,推行容缺受理、快审快结。
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落实“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全面提升政府治理效能。深入推动政府流程再造、规则再造,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基本覆盖高频服务事项。习惯“过紧日子”,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用出实效来。强化审计监督服务,发挥审计“治已病、防未病”作用,及时防范化解风险隐患。持续开展党纪学习教育,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筑牢廉洁自律底线。
同志们!实干成就梦想,奋斗铸就辉煌。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区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勇毅前行,坚定不移推动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珠海实践中作出高新贡献!
附件:2025年高新区十项民生实事
一、增加基础教育学位及科普教育基地
持续开展基础教育攻坚行动,建成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增2250个学位;免费开放10个以上校外科普教育基地。
二、建成通车那洲小学、那洲中学周边配套道路
建成那洲小学、那洲中学周边配套道路,确保9月通车。
三、完善公交线路及站点建设
提升跨区、产业园区公交通勤效率,新增、优化公交线路和通勤线路12宗次;新建公交候车亭10个。
四、完成1所标准化就业驿站升级
打造1个标准化就业驿站,定期举办综合性和小型驿站公益招聘会。
五、全面优化“视频办”服务
扩充“视频办”服务范围,推动超130个事项实现“视频办”,进一步优化“视频办”操作流程,推动政务服务零跑动。
六、改造社区供水管网和提升老旧小区居住环境
改造会同社区柏叶林(正坑)自来水管网,提高供水稳定性,实现生活、消防给水管网独立供水,落实抄表到户;对5个老旧小区消防安全、给排水设施、照明设施、道路和停车设施等进行升级改造。
七、开展居家适老化改造
开展特殊困难老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符合条件的愿改尽改。
八、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加强对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校园周边等重点区域食品安全抽检,完成抽检量达7批次/千人;参照国家“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标准创建不少于30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示范点。
九、提升森林防灭火监测水平
改造森林防火监控设备,优化温湿度、风速、雨量等数据监测及监控模式;对凤凰山防火通道高位水池和消防水管安装水位、压力监测预报预警系统。
十、建成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
建设1个区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18个社区法律服务站和N个法律服务点的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为每个社区配备“家门口”法律顾问;增加专兼职人民调解员,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
珠海高新区24小时产业招商热线:梁经理 18590101119(微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