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试卷2025】4月广东省大湾区二模地理试题及参考答案(高清word可下载)



下载word版请关注公众号,发送信息“大湾区二模”,即可获得下载链接。欢迎转发支持。(友情提醒:只有发送上面👆正确的信息,才能收到下载链接哦!)

★启用前注意保密
2025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二)
地 理
本卷共8页,19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 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符合题目要求。
S 镇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原为海湾。明清时期,S 镇围垦了大量沙田;同时,宗族成员聚居在宗族区,雇农则沿水网散居在外围。图 1 示意明清时期 S 镇宗族区空间分布。据此完成 1~2 题。

图 1
1. S 镇的宗族区位于河涌水网之外,主要考虑
①降水 ②地形 ③土壤 ④自然灾害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明清时期,S 镇雇农群体主要从事
A. 经商和造船 B. 经商和捕鱼
C. 农耕和造船 D. 农耕和捕鱼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指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提供服务所产生的价值,其与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关。图 2 示意 2000~2020 年郑州市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度。据此完成 3~4 题。

图 2
3. 2000~2020 年,郑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特征是
A. 整体下降 B. 整体上升
C. 波动上升 D. 基本不变
4. 针对变化度最大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郑州市在未来土地利用方面可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 增加水域面积 B. 划定耕地红线
C. 增加林地面积 D. 扩大建设用地
数字化虚拟集聚是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将生产企业、服务机构及消费者等在虚拟空间中动态连接,形成新型的产业组织形态。据此完成 5~6 题。
5. 与传统产业集聚相比,数字化虚拟集聚使企业
A. 同质化竞争减弱 B. 对交通依赖增强
C. 劳动力成本增加 D. 受时空限制减弱
6. 我国中西部地区数字化虚拟集聚程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造成此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城市等级 B. 社会保障
C. 科教文化 D. 经济水平
马铃薯耐旱耐贫瘠。2015 年起,黑龙江望奎县农民冬季前往广东遂溪县,利用坡耕地种植马铃薯。2018 年,遂溪县在冬闲稻田内采用“稻─稻─薯”模式,实现一年三熟。近年来,“北薯南种”、“北菜南种”等南北农业合作模式在全国不断推广。据此完成 7~8 题。
7. 相较于坡耕地,在稻田种植马铃薯最需要考虑
A. 灌溉 B. 排水 C. 施肥 D. 防寒
8. 南北农业合作模式能够
①提高北方农业生产要素利用率 ②增加南方的土地供给数量
③推动南方和北方农业结构调整 ④提高南方和北方农民收入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A 中学地理研学小组在云南省红河中上游某河谷开展研学活动,小组成员看见当地灌木低矮稀疏、乔木偶现。图 3 示意该地气温、降水的年内变化。据此完成 9~10 题。

图 3
9. 小组成员看见的景观最接近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 热带稀树草原 D. 热带季雨林
10. 研学小组查阅资料后发现,该地年平均理论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主要是由于
①太阳辐射强 ②谷风强劲 ③盛行下沉气流
④植被稀疏 ⑤海拔较低 ⑥地形封闭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 ①④⑤ D. ②③⑥
海水表层温度梯度(SSTG)指海洋表层单位距离内海水温度的变化程度,其变化对海洋环境产生重要影响。SSTG 值越小,海水表层温差越小。图 4 示意我国东部某海域 2007~2019 年 7 月份 SSTG 值分布。据此完成 11~12 题。

图 4
11. 主要研究区域内 7 月的 SSTG 值存在明显差异,其主导因素是
A. 入海径流 B. 上升流
C. 海陆分布 D. 降水量
12. 该海域 SSTG 值大的区域海水辐合现象明显,由此会导致海洋表层
A. 浮游生物增加 B. 污染减轻
C. 赤潮灾害频发 D. 水温升高
河道断面面积是反映河床断面形态的重要指标,与流域水沙条件密切相关。2015 年以来,海南岛万泉河流域内无新增水库。图 5 示意 1994~2021 年万泉河下游某水文站固定水位的河床断面逐年累积冲刷幅度变化。据此完成 13~14 题。

图 5
13. 该水文站 I、II、III 阶段的河床断面形态依次为
A. 稳定─稳定─扩张 B. 扩张─稳定─扩张
C. 扩张─扩张─稳定 D. 稳定─扩张─稳定
14. 受流域内水库调节作用的影响,当前该水文站
A. 上游来沙趋于稳定 B. 径流量持续减少
C. 上游来沙持续减少 D. 径流量持续增加
天文暗夜指天空黑暗、稳定,利于光学天文观测的时段,一般太阳要低于地平面超过18°。冰穹 A(80°22′ S,77°21′ E,海拔 4093m)地处南极冰盖最高点,风力微弱。观测数据表明,太阳只要低于地平面超过 13°,这里便开始进入天文暗夜时段。图 6 示意 3 月 28 日前后冰穹 A 的太阳视运动。据此完成 15~16 题。

图 6
15. 冰穹 A 在太阳低于地平面超过 13°时便开始进入天文暗夜。与此现象无关..的是该地
A. 大气杂质少 B. 逆温显著
C. 极夜时间长 D. 海拔较高
16. 下列日期中,冰穹 A 存在天文暗夜时段最可能是
A. 3 月 10 日 B. 4 月 30 日
C. 9 月 21 日 D. 10 月 5 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地处乌蒙山腹地,远距离跨省务工人数居多。近年来,该区不断完善高速公路网建设,发展高山猕猴桃、刺梨等特色农业,积极打造“中国凉都,康养水城”城市名片,劳动力回流现象明显。当前,劳动力就近流动成为新趋势,其中约 20%选择了农兼业(打工+农业)的灵活就业模式。图 7 示意水城区劳动力就近流出活跃程度空间分布,图 8 示意工农兼业劳动力就近流入不同等级目的地的人数占比。


图7 图8
(1) 简述水城区劳动力就近流出活跃程度总体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高活跃区近年来吸引人口回流的原因。(8 分)
(2) 指出工农兼业劳动力最主要的吸纳地,并分析主要原因。(8 分)
(3) 我国新型城镇化要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就业转移、人口集聚相统一。说明劳动力就近流动对西南山区新型城镇化的积极影响。(6 分)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林线是山地森林分布的上限。第四纪全新世以来,全球气候波动影响了林线变化。近几年发现,落基山某地(44°58′N,109°24′W,3091m)暖季未融、长期稳定的冰体消融速度加快。研究团队在冰体消融区发现保存完好的全新世乔木残体和火山灰,为该地古气候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表 1 为当地全新世四个时期相关资料,图 9 示意Ⅰ~Ⅱ时期冰体与林线分布变化。
表1


图9
(1) 指出该地利于乔木残体保存的气候条件、地形类型。(4 分)
(2) 火山喷发曾导致该地冰体扩大。请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加以说明。(6 分)
(3) 有学者认为该地林线未来将上移,甚至超过 I 时期。你是否赞同这一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 分)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海效应降雪是指强冷干空气流经暖海面后形成的降雪现象。2023 年 12 月 15~17 日我国北方经历了一次强寒潮过境,期间渤海约 1500m 高空气温显著低于同期平均值。受此影响,16 日山东半岛北部形成了一次显著的海效应降雪,部分地区强降雪持续时间长达 9 个小时。图 10 示意此次海效应降雪期间的近地面风向风速及海水表层温度距平分布。

图10
(1) 指出寒潮过境时,渤海在垂直方向上气温差值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2) 简析此次山东半岛北部海效应降雪显著的成因。(6 分)
2025届大湾区普通高中毕业年级联合模拟考试(二)地理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C2.D3.A4.A5.D 6.D7.B8.C9.C10.A
11.B12.A13.D14.A15.C 16.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22分)
(1)(8分)特征:从中间向南北两侧降低。(2分)
原因:夏季气候凉爽,康养旅游等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特色农业发展,农业收益提高,务工人员返乡务农意愿增强;交通条件改善。(每点2分,共6分)
解析:分布特征从高到低描述;回流原因从气候资源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交通条件改善等角度分析。
(2)(8分)乡镇中心。(2分)
原因:乡镇中心的二、三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多;乡镇中心距离农村较近,利于劳动力兼顾农业生产和家庭;乡镇中心生活成本相对较低,生活压力小;乡镇中心连接周边农村的交通条件改善,便于劳动力往返。(每点2分,4选3,共6分)
解析:最主要的吸纳地通过读饼状图判断;原因从乡镇中心与农村距离、交通通达度、生活成本、就业机会等角度分析。
(3)(6分)为山区城镇二三产业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产业发展;促使劳动力从农业转向工业、服务业;带动农村人口就近流向城镇,加快人口集聚,提高城镇化率。(每点2分,共6分)
解析:从劳动力就近流动对本地城镇促进产业集聚(或经济发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镇人口规模扩大等方面说明。
18.(16分)
(1)(4分)气候条件:暖季持续低温;(2分)
地形类型:凹地(洼地)。(2分)
解析:从暖季(夏季)气温条件、地形类型考虑。
(2)(6分)火山喷发使大气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2分)地温、气温降低,导致冰体扩大;地面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强,气温更低;(2分)降雪增多且冰体消融速度减缓,(2分)进一步扩大冰体。
解析: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冰雪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以及气温变化对降雪量和消融量的影响进行分析。
(3)(6分)
赞同。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冰体可能在未来完全消融;(2分)未来暖季均温比1时期高,热量条件将改善;(2分)冰体消融,土壤的水分条件变好,(2分)林线会上移。
不赞同。气候持续变暖导致蒸发(或蒸散)量增加,干旱加剧;(2分)植被原生演替时间漫长,期间易受气候干扰;(2分)该地区海拔高,土壤温度低、肥力差,限制林线上移。(2分)
解析:林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气候(气温、降水、风)和地形(坡向、坡度、海拔)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如土壤条件、人为活动、火灾等也会对林线产生重要影响。如赞同,需要从冰体消融、热量和土壤水分等条件说明林线为何能上升:
如不赞同,主要从水分条件、植被原生演替时间、土壤温度或肥力等方面说明为何无法上升。
19.(14分)
(1)(8分)变化特点:垂直方向上气温差值增大(2分)。
成因:渤海海水表层温度偏高(2分),向近洋面大气输送的热量增多(2分);高空大气受强寒潮过境的影响,气温显著下降(2分)。
解析:从近洋面气温、高空气温变化角度分析。
(2)(6分)偏北风经过广阔的渤海海域时,渤海为其补充充足的水汽和热量;(2分)暖湿空气受地形阻挡抬升;(2分)大气垂直温差增大,大气结构不稳定,对流增强。(2分)
解析:从水汽和热量来源、地形、大气垂直温差等角度考虑。
说明: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供交流学习使用。
关注、转发、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朋友

更多试卷请点击下面链接“2025试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