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上的机器人热潮

图片

2025 年的上海车展,那场面,只能用 “震撼” 二字形容!本以为是汽车的天下,没想到,人形机器人抢足了风头,成了当之无愧的 “新宠儿”!

小鹏汽车的发布会现场,何小鹏与机器人 IRON 超燃互动,一开场就把气氛拉满。IRON 身高 178cm,体重 70kg,全身 62 个主动自由度,双手灵活得不像话,招手、握手、比心,轻松拿捏,萌翻全场,还吸引了 360 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前去 “打卡”。何小鹏更是信心满满地表示,目标在 2026 年实现规模化工业量产,以后工厂里,说不定到处都是 IRON 忙碌又靠谱的身影!

奇瑞汽车也不甘示弱,带来了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 Mornine gen - 1。它身高 167cm,体重 65kg,拥有 41 个自由度,会的可不少,多模态环境感知不在话下,自主行走规划稳得很,还能当汽车销售咨询顾问、商场导购,娱乐表演也是信手拈来。在车展上,它一本正经讲解汽车产品的样子,科技感十足!

不仅如此,上汽荣威、长安汽车、极氪、东风等展台,都有机器人 “车模” 热情营业,有的是智元机器人旗下的智元远征 A2 交互服务机器人,有的是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它们或是热情地为观众介绍产品,或是主动与观众握手互动,为展台吸引了超多目光。一时间,机器人成了车展上最亮眼的存在,人们纷纷驻足围观,拍照留念 ,大家都在好奇,这个神奇的 “新朋友”,会给未来带来怎样的惊喜?

上海车展为机器人行业带来的机遇

图片

这届车展上,机器人的火爆,可不只是表面的热闹,背后藏着的,是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新契机,给整个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技术融合与创新

汽车行业和机器人行业,看似是两个赛道,实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拿电池技术来说,新能源汽车的电池追求高能量密度、长续航,这和机器人对电池的需求不谋而合。还有自动驾驶技术,其涉及的传感器技术、环境感知算法、路径规划等核心技术,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同样关键。特斯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把汽车自动驾驶技术中的视觉识别、算法优化等成果,巧妙地运用到了人形机器人 Optimus 上 ,让 Optimus 在复杂环境下的感知和行动能力大幅提升。

这种技术融合,给机器人行业带来了更多创新的可能。汽车行业在传感器研发、智能算法优化等方面一直走在前沿,机器人行业可以借鉴这些成熟技术,少走弯路,加快研发进程。比如,汽车上高精度的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应用到机器人身上,能让机器人的 “眼睛” 更明亮,对周围环境的感知更精准;汽车自动驾驶中不断优化的算法,也能让机器人的 “大脑” 更聪明,决策更迅速、更合理,在工业制造、物流配送等场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市场拓展与需求增长

车企们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积极布局,预示着一个更大市场的开启。广汽集团发布了第三代人形机器人 GoMate,并率先在自家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计划 2025 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2026 年整机小批量生产,逐步走向大规模量产。小鹏汽车也计划在 2026 年实现 L3 初阶能力的人形机器人量产,目标是让机器人先进入工业,未来再走进家庭 。

除了车企对人形机器人的需求,物流等行业对运输机器人的渴望也愈发强烈。电商与快递行业蓬勃发展,消费者对物流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人工运输方式渐渐跟不上节奏,运输机器人顺势成为解决物流痛点的 “救星”。在 2025 上海车展期间,卡尔动力推出全球首款未来运输机器人 KargoBot Space,它基于无人化运输第一性原理设计,取消了驾驶舱,载货空间提升 25%,有效载重提升 10%,还搭载了多种先进传感器,构建起 360 度全冗余的感知网络,保障全场景识别能力,预计 2027 年量产 。可以想象,未来在物流园区、仓库里,运输机器人高效穿梭,大大提高物流效率,降低人力成本。上海车展就像是一个纽带,把机器人和更多行业连接起来,让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资本关注与产业发展

上海车展的聚光灯,不仅照亮了汽车和机器人,还吸引了资本的目光。机器人在车展上的惊艳表现,让投资者看到了这个行业巨大的发展潜力,纷纷加大对机器人领域的投入。

像小鹏汽车,在人形机器人研发上不断投入,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推动其机器人项目快速发展,计划 2026 年实现规模化工业量产。还有一些专注于机器人研发的企业,也因为车展的曝光,吸引到更多投资。比如智元机器人,得到了上汽等企业的投资,在资金的支持下,加快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旗下的智元远征 A2 交互服务机器人,在车展上为多家车企展台引流,表现亮眼。

资本的涌入,让机器人企业有更多资金用于研发新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产业链。不仅如此,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从研发补贴到产业园区建设,全方位助力机器人产业发展。有了资本和政策的双重加持,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向着更高的目标大步迈进。

上海车展背后机器人行业面临的挑战

图片

不过,热闹归热闹,机器人行业要想真正借着车展的东风一飞冲天,还有不少 “拦路虎” 得解决。

技术瓶颈待突破

虽说现在机器人发展得挺迅速,但在关键技术上,还是有不少硬骨头要啃。在 AI 智能水平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信息,机器人的 AI 处理能力还不够强。像在工业制造场景里,环境复杂,干扰因素多,机器人常常会 “犯迷糊”,很难快速、精准地做出决策 。还有安全可靠性问题,机器人要是在工作中突然 “掉链子”,那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在一些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场景,比如医疗、航空等领域。人机协作能力也有待提升,怎么让机器人和人类配合默契,实现高效协作,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就好比在家庭服务场景中,机器人得理解人类的意图,做出合适的反应,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成本居高不下

机器人的成本,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一大难题。零部件成本降不下来,量产难度又大,让很多企业头疼不已。拿小鹏机器人来说,单台物料成本约 28 万元,这个价格可不低。还有精密减速器,良品率不足 60%,导致成本居高不下。要知道,只有成本降下来了,机器人才能大规模普及,走进更多行业和家庭。可现在的情况是,成本降不下去,量产又困难重重,机器人的市场推广之路,走得并不轻松。

市场不确定性与竞争加剧

目前,机器人产业还处于萌芽期,市场需求不太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存在一定变数。大量企业涌入这个赛道,竞争越来越激烈,潜在的泡沫风险也不容忽视。很多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上投入大量资金,可要是市场需求没达到预期,或者技术突破遇到瓶颈,就很容易陷入困境。而且,市场上的机器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在选择时也会感到迷茫,这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展望

2025 上海车展,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机器人行业发展的新大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让我们看到了前行路上的挑战。技术融合让创新的火花不断迸发,市场拓展让机器人的舞台越来越大,资本关注让产业发展的脚步更加坚定。但技术瓶颈、成本难题、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在提醒着我们,机器人行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过,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勇敢地迎接挑战,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降低成本,合理应对市场竞争,机器人行业的未来,必将充满无限可能。说不定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就能真正融入我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