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广交会与消博会双展并行,“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成果频出,出口结构持续优化,内销通道全面拓展。

本文对第一季度及4月前三周中国外贸局势的全景式解读,从国家政策、产业趋势到城市突围、企业转型,层层剖析外贸的新动向与新支点,助你看清下一个增长周期的航道与风向。


一、国家层面多管齐下,稳定外贸发展大局

2025年4月中旬,中国政府多管齐下,通过财政金融支持市场拓展政策贸易平台建设等手段,合力推动外贸稳定增长。

1. 财政金融政策全力托底

资金端,国务院、商务部持续出台支持政策:

  • 优化融资服务: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缓解现金流压力;

  •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范围:降低出口风险;

  • 优化外汇服务与结算便利性: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 提高出口退税效率:加快资金回笼。

此外,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

“加大稳外贸政策力度”,为企业拓市场、稳订单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

2. 强调国内市场“确定性”作为战略支点

在全球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中国选择用“自身确定性”稳定外贸:

  • 2024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3万亿元人民币

  • 民营企业贡献占比超80%

  • 中国出口国际市场份额达14.7%,稳居世界前列。

国家统计局指出:

“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稳外贸的政策正逐步显效,一季度进出口实现平稳开局。”

3. 多元化市场开拓+国家级平台助力外贸突围

✅ 第137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春交会)

  • 开幕时间:4月15日

  • 展会主题:先进制造

  • 参展企业总数:超3.1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逾5100家

  • 展品亮点:服务机器人、智能安防、低碳设备、VR系统等

  • 观展人数:截至4月17日中午

    • 来自216个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超11万人

    • 比2019年同期增长10%

广交会不仅是中国制造展示窗口,更是外贸稳增长的实战平台。

✅ 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消博会)

  • 举办时间:4月13日—18日,海南海口

  • 参展企业:1,767家

  • 品牌数量:4,209个,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

  • 专业采购商:超6万人(同比+10%)

  • 达成意向合作:52项

  • 意向成交额:高达920亿元人民币

特别亮点:

商务部启动“中华行·外贸优品”活动,设立出口转内销专区,帮助企业拓展内需市场。


✅ 政策总结

一句话总结:
国家“组合拳”正在形成政策合力,为中国外贸企业托底赋能,在风高浪急中稳中有进、破局突围。


二、“一带一路”合作全面提速,多边贸易成果频现

在本周,中亚、东盟、中东与非洲等多个方向的合作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迎来新一轮务实成果,成为当前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1. “一带一路”国家首次贡献过半外贸增量

2025年一季度数据

    •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达 5.26万亿元

    • 同比增长 2.2%

    • 占全国外贸总额的 51.1%首次超过一半

十年深耕,“一带一路”从倡议走向高质量共建,成为中国外贸“稳定器”和“新引擎”。

2. 东南亚三国出访:高层外交助推区域融合

4月14日-18日,中国国家主席密集访问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三国,达成上百项合作成果

  • 中马联合声明:落实2024-2028年经贸五年规划;

  • 合作领域:制造业、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服务贸易、农产品、铁路等;

  • 新倡议:打造“中国—东盟—海合会”三方合作,中方积极响应。

东盟已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 2024年中-东盟贸易额达 6.99万亿元

  • 一季度同比增长 7.1%(至1.71万亿元)

  • 正推动《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升级协议

3. 中亚合作:中哈农业联动初见成效

  • 代表事件哈萨克斯坦贸易部长访问西安;

  • 与中企签订总额 9,800万美元 出口合同,涵盖:粮食、乳制品、油料、牛羊肉等;

  • 哈方在西安投资设立物流加工基地,提升通关效率。

中亚国家优势农产品与中国市场高度互补,正成为中亚合作“高频品类”。

4. 非洲:命运共同体联手拓展“一带一路”版图

  • 肯尼亚总统威廉·鲁托于4月17日抵华,开展国事访问;

  • 双方共同宣布构建“新时代全天候中肯命运共同体”;

  • 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领域拓展至:基建、制造业、农业、能源、数字经济。

肯尼亚是东非门户,中非合作正从传统资源型贸易向产业协同迈进。

5. 海湾国家:正探讨自由贸易协定

  • 海湾国家近年密集参与广交会、消博会等中国大型展会;

  • 中方正与沙特、阿联酋等国探讨自由贸易协定;

  • 2024年成功举办首届中阿峰会,确立新框架。

一句话总结:
“一带一路”带动的不止是货物贸易的增长,更是区域价值链重构和多元市场深耕的全方位合作格局。


三、企业对美出口依赖下降,双循环战略加速落地

随着全球经贸形势变化,中国出口企业正主动调整结构,“去美依赖”与“双循环”正从战略构想到现实路径。

1. 对美出口占比持续下降,市场结构更加均衡

  • 2018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总出口的 19.2%

  • 2024年:该比重下降至 14.7%

国家统计局指出:

中国已是全球 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的主要贸易伙伴,对任何单一市场的依赖正显著降低。

一季度出口仍同比增长 6.9%,背后是市场布局优化与动能结构变化的体现。

2. 中美摩擦持续,中国企业主动“去美化”

  • 美方加征关税至245%,涉电动汽车、半导体、医疗器械等多个重点行业;

  • 中方实施对等反制,鼓励企业开拓RCEP、欧洲、中东、拉美等市场。

商务部部长王文涛:
“西方不亮东方亮,北方不亮南方亮。”

3. 企业替代市场与资源重配路径清晰化

  • 企业主动将重心转向欧盟、东盟、拉美;

  • 项针对 3,440家上市公司 的研究发现:

    当美单减少,企业普遍提升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度; 并开始聘用具有欧洲市场经验的本地管理团队重构渠道。

4. 政策层面强化“双循环”引导

“双循环”核心战略推进路径:

政府通过内销通道畅通、平台活动与标准对接,助力企业完成转型。

✅ 关键词归纳

  • 出口结构调整:去美国单一市场依赖;

  • 市场替代明确:重点转向欧洲、东南亚、中东;

  • 人力配置重构:加强区域本地化团队建设;

  • 政策协同护航:双循环联动、内外兼修。

一句话总结:
“去美化”并非放弃美国市场,而是重构更具抗压能力的外贸结构。双循环体系正成为中国外贸安全与增长的双保险。


四、重点行业结构转型:高新引领,内销崛起“双驱动”

在全球贸易环境复杂、海外需求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外贸结构正加快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密集型方向转型,同时以“出口转内销”为通道,强化国内大循环支撑力。

1. 高新产业持续发力,“新三样”领衔出口阵容

  • 机电产品

    • 一季度出口额达 5.29万亿元

    • 同比增长 7.7%

    • 占出口总额的 近九成,继续稳居核心品类。

  • “新三样”优势持续扩大

    • 电动汽车光伏组件锂电池等新兴产业成为增长主力;

    • 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

    • 工业机器人、咖啡机、智能家电等高附加值产品加速出海。

中国出口产品越来越多地体现技术含量和智能制造。

2. 内销渠道提速,传统行业突围求变

  • 一季度内销零售数据亮眼,多个工业品表现突出:

  • 拉动社零总额增长:以上四类合计拉动 +1.4个百分点

海外订单不确定性加剧下,内销成为传统制造企业“第二增长曲线”。

3. 内外贸一体化推进,跨境电商成桥梁

  • 跨境电商年均增长率达两位数,正成为“出海利器”

  • 出口企业通过:海外仓第三方平台(如Temu、Shein、AliExpress)、独立站运营,实现全球直达

  • 同时将出口货源同步内销,打通“两头在外”局限

  • 同线同标同质”体系建立,提升出口转内销效率

    • 同一条生产线、同一标准、同一品质

    • 降低转内销门槛,提升商品通用性与品牌化能力

✅ 代表行业转型动向

一句话总结:
外贸不仅仅是出口数量的博弈,更是出口结构与价值的重构。中国制造正从“卖得多”向“卖得好”转型,高技术、高品质、高品牌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的关键词。



五、外贸重点城市三路突围:深圳、义乌、宁波各显其能

本周,深圳、义乌、宁波三座外贸重镇在不同领域各自探索突围路径,展现了中国外贸城市在结构转型、市场拓展和政策引导下的多元化发展方向。

1. 深圳:科技制造+跨境电商双驱动

作为中国高技术产业核心城市,深圳在全球需求承压下依然稳中有进:

  • 一季度深圳外贸总额同比增长稳健;

  • 核心动力

    • 华为、比亚迪、TCL等企业支撑机电和新能源出口;

    • 跨境电商试验区建设推动中小企业线上拓展市场。

代表动向:

  • 比亚迪:新能源车型批量出口至欧洲、东南亚;

  • 华为:通信设备开拓拉美、非洲市场;

  • 市政府组织企业赴中东、非洲参展,提供专项资金支持。

深圳已形成“高端制造+数字外贸”生态,构建更具抗风险能力的外贸体系。

2. 义乌:小商品再迎境外采购热潮

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义乌本周迎来中东、非洲采购商高峰,外贸市场强劲复苏:

  • 恰逢斋月与开斋节前夕,中东采购商提前到义乌集中下单;

  • 包机接送、签证协同、政策便利,显著提升外商回流率;

  • 针对各国文化定制商品迅速上线,柔性制造反应灵敏。

市场动态:

  • 一季度义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增速远超整体;

  • 商户组团参加海外展销会(如迪拜、雅加达);

  • 政府与TikTok Shop等平台合作,推动“义品出海”项目。

义乌的最大优势在于“快+多+活”,在新兴市场回暖中持续释放弹性。

3. 宁波:港口平台+产业升级双向发力

宁波不仅是中国东部出口门户,更是“制造+物流”典型融合区:

  • 宁波舟山港:全球吞吐量第一,24小时不停运转,保障出口通畅;

  • 港产联动

    • 慈溪小家电、余姚服装、北仑模具等传统外贸支柱产业;

    • 纷纷加速转型智能化、绿色化;

  • 一季度对东盟、欧盟出口实现正增长。

政策支持:

  • 举办出口商品交易会,邀请百余海外采购商线上配对;

  • 筹备中国—中东欧博览会,引入更多进口资源与双向合作。

宁波以“强物流+新制造”形成区域外贸枢纽新样板,向“外贸总部型城市”迈进。

✅ 三城策略对比

一句话总结:
中国外贸城市正在突破传统路径限制,因地制宜找差异化突围方案,从产品、平台到路径全面重构出海逻辑。


六、“出海转向”路径分析:多点开花 与 挑战并存

随着中美摩擦升级与传统欧美市场趋严,中国企业出海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区域目标、商业模式和风险管理正呈现出全新趋势。

1. 目标市场:新兴国家成为主战场

出口重心快速转向亚洲、非洲、拉美等地:

数据显示,东盟已连续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中东和非洲采购订单在广交会期间增幅超过25%。

2. 出海模式:从“卖产品”到“建能力”

企业出海已不再局限于传统出口,正逐步升级为“贸易+投资+服务”一体化布局:

✅ 模式升级路径:

代表企业:

  • 重庆长安汽车:4月泰国新能源整车工厂投产;

  • 家电巨头海尔在东南亚、南亚建立了多个生产基地,实现本地化制造和销售;

  • 三一重工:美洲、欧洲设立研发制造中心。

投资建厂正成为应对贸易壁垒、汇率风险与本地政策不确定性的有效策略。

3. 核心挑战:出海路远,转型不易

尽管机会增多,企业出海仍面临多重压力:

企业普遍采取:多国分散布局、保险避险机制、海外法律顾问团队、产品升级应对标准挑战。

✅ 应对策略建议

  • 政府层面:推动自贸协定、提升服务型外交、搭建海外经贸园区;

  • 企业层面

    • 招募海外本地运营团队;

    • 加强品牌与产品适配性;

    • 强化合规能力建设;

  • 平台支持

    • 通过跨境电商降低前期试错成本;

    • 利用海外仓加快交付、提高客户满意度;

    • 依托展会+政务平台获取政策与融资支持。

一句话总结:
中国企业“出海转向”已步入深水区,从“卖出去”到“站得住”再到“做品牌”,挑战重重,但全球化之路正在越走越稳。


七、“外转内”策略拆解:行业内销布局与平台渠道创新

随着外部市场不确定性上升,“出口转内销”已成为越来越多外贸企业的应急与转型之策。政策、平台、行业三股力量正在协同发力,为企业打开国内市场的大门。

1. 政策引导:内销通道全面铺设

商务部重点行动:

  • 启动“中华行·外贸优品”全国巡展;

  • 聚焦10个外贸大省开展对接,设立“出口转内销专区”;

  • 简化出口产品转内销的检测、认证、标签转换流程

  • 促进内外贸标准统一和质量监管接轨。

政策目标:让“出口品质”真正转化为“国民消费”,释放中国制造的新动能。

2. 行业企业积极响应,多平台布局内销通路

✅ 实体零售助力出圈

  • 武商集团联合中国百货商业协会发起倡议书,开设“外贸商品专区”;

  • 为出口企业进入国内百货渠道提供专柜与展示支持。

✅ 电商巨头全面加入战局

  • 京东

    • 设立2000亿元采购专项

    • 面向3000+出口企业开通绿色通道;

    • 提供“快开店+托管+全渠道”组合服务。

  • 淘宝天猫

    • 启动“外贸精选”项目;

    • 对接1万家企业、10万款商品

    • 联动“外贸周”“天猫超市直采”等专项活动。

  • 盒马鲜生

    • 开放外贸绿色入驻;

    • 与工厂合作开发自有品牌商品;

    • 支持日用消费品(小家电、家居、母婴、美护)快速上线。

电商成为“出口好货”最便捷的转内销落地通道。

3. 行业表现:从应急转型走向主动品牌化

✅ 代表行业动向:

一句话总结:

“出口转内销”已从企业自救走向制度支持、平台引导、用户接受的“三向共识”,中国制造正在国内重建品牌价值。


📌 外贸政策复杂多变,工具和情报才是突围底气。
关注小蜜蜂商机宝,每周带你掌握新政策、发现真商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