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车展上,主机厂以毛绒贴身、炫目灯光装扮展车,宛如游戏道具,吸引无数目光。这些“玩具化”展示虽不用于量产,却将汽车包装为娱乐消费品,模糊了其作为安全交通工具的核心属性。汽车的生命周期——从设计、生产到驾驶——应以安全为先,然而,互联网与手机行业的造车热潮正推崇“移动客厅”概念,侵蚀这一底线。本文结合法规、数据和案例,呼吁主机厂与消费者重塑安全意识,警惕“玩具化”误导。

上海车展的“玩具化”现象

毛绒与灯光的视觉陷阱

上海车展上,主机厂的展车以毛绒装饰营造梦幻氛围。例如,某品牌展车全身覆盖粉色毛绒,搭配动态投影,酷似虚拟游戏道具。另一家主机厂的展车则以旋转灯光和内置娱乐屏为亮点,吸引观众驻足拍照。据展会统计,2025年上海车展吸引超80万观众,社交媒体上相关展车话题热度超1亿次。然而,这些吸睛设计却鲜少提及碰撞保护、制动性能等安全要素。

雷同设计的背后

令人关注的是,至少两家主机厂的展车方案高度雷同,均采用毛绒外饰和沉浸式娱乐主题。这究竟是市场趋势的巧合,还是内部设计保密不足?无论原因如何,这种“玩具化”展示强化了汽车的娱乐属性,淡化了其安全核心。

安全理念的危机

“玩具化”误导消费者认知

汽车是守护生命的交通工具,而非娱乐玩具。欧盟法规(EU 2018/858)明确要求整车型式认证,涵盖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和人机交互安全性。例如,法规要求正面碰撞测试须确保乘员生存空间完整,侧面碰撞需保护胸部和头部。然而,上海车展的“玩具化”展示却将焦点转向娱乐功能,如车内大屏、投影甚至“火锅模式”,淡化安全属性。

以某国内新势力品牌为例,其2024年上市的一款车型在路试阶段未完成完整安全测试便匆忙投产。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2024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召回率达2.3%,其中30%与安全系统缺陷有关。这种忽视安全的行为,“玩具化”营销理念是推手。

互联网造车的理念偏差

互联网与手机行业跨界造车,带来了“移动娱乐空间”的概念。某品牌宣称其新车可实现“车内KTV、影院、游戏厅”功能,配备27英寸中控屏和360度音响系统。然而,过于复杂的车内交互系统可能增加驾驶分心风险。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研究,驾驶员分心是导致30%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度娱乐化的设计,正在侵蚀汽车的安全底线。

乱象根源:理念、监管与企业短视

理念误导:车是“家”还是“工具”?

主机厂通过“车是移动客厅”的营销,引导消费者忽视安全属性。例如,某品牌广告宣称“车内空间即第二个家”,却未提及如何应对高速碰撞或紧急制动。这种理念偏差让消费者更关注娱乐体验,而非安全性能。

监管不足:安全宣传缺位

中国工信部(MIIT)负责整车认证,市场监管总局(SAMR)监管零部件质量,但两部门在引导安全宣传方面力度不足。相比之下,欧盟通过法规和消费者教育,持续强化汽车安全意识。例如,欧洲新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每年发布安全评级,引导消费者关注车辆安全性能。中国亟需类似机制。

企业短视:噱头优先于理念

为博眼球,主机厂在车展上优先展示噱头,忽视安全理念。毛绒装饰和娱乐功能虽能短期吸引流量,却可能长期损害品牌信誉。据J.D. Power 2024年中国汽车消费者满意度调研,68%的消费者将“安全性能”列为购车首要考虑因素。主机厂的“玩具化”策略,与消费者需求背道而驰。

解决方案:重塑汽车安全意识

严守安全标准

主机厂应参考欧盟(EU 2018/858)法规,强化整车安全设计。例如,确保人机交互系统简洁直观,减少驾驶分心;优化碰撞吸能结构,提升被动安全性。中国车企可借鉴Euro NCAP的五星评级标准,推动本土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监管引导

工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应加强安全宣传,制定明确的汽车营销规范。例如,禁止在广告中过度突出娱乐功能而忽略安全属性;通过车展等平台,推广安全知识,提升公众认知。

企业责任

主机厂应在设计、生产和营销中贯穿安全理念。例如,在车展上展示碰撞测试视频或安全技术亮点,而非仅聚焦娱乐功能。车展上,通过整车透视结构展示安全设计理念,吸引观众同时传递了安全理念,值得借鉴。

消费者教育

通过车展、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汽车的工具属性而非娱乐属性。例如,组织安全驾驶体验活动,让消费者直观感受制动、避险等性能的重要性。据中国公安部数据,2024年全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约6.7万人,强化消费者安全意识刻不容缓。

车展看到一位老外摄影同仁,他的敬业精神深深触动我。现场拍摄竟然带了笨重的移轴相机镜头搭配富士相机+三脚架,看展会带这么重的装备真够辛苦的。

他用硬件解决后期软件的工作方式,与我从事研发CMS、AI摄像机的理念完全一致。用硬件拍摄最小透视变形、高画质的照片,避免后期软件处理。“敬畏”二字此刻显得尤为重要。

结语:敬畏安全、以生命为重,驶向安全未来

2025年上海车展的“玩具化”展车如华丽外衣,掩盖了汽车安全理念的光芒。毛绒装扮和娱乐噱头可能短期引流,却可能长期误导消费者,削弱汽车作为安全工具的核心价值。

中国汽车产业正迈向全球舞台,主机厂、监管机构和消费者需携手行动,严守安全标准,摒弃“玩具化”误导。唯有以生命为重,汽车才能从“娱乐道具”回归“安全卫士”,驶向合规与责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