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怡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



本次广州、香港十天九夜的行程,如同一场穿梭于时空隧道的沉浸课堂。从亿航无人机的呼啸苍穹到鲁班庙的百年陶塑,从将军澳淡化的蔚蓝海水到岩洞中奔流的再生水脉,我深刻体会到粤港澳大湾区“硬科技与软文化共生共荣”的发展哲学。也特别感谢GDUT与CIC搭建的交流平台,让我得以触摸行业前沿脉搏。接下来结合永庆坊等保育案例与科技创新项目,分享核心思考。
广州永庆坊、香港鲁班庙和香港大馆三地的修复保育工作,均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现代活化理念,但在具体目标、技术方法和功能定位上存在显著差异。
三地都遵循“修旧如旧”的核心原则,但是修旧如旧并不是固守陈迹,而是以当代语言重述历史,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历史痕。永庆坊修复骑楼时保留麻石板街、满洲窗、雕花彩塑等元素,仅对危房进行加固,恢复岭南建筑风貌。鲁班庙修缮时采用传统陶塑瓦脊工艺,复原《封神榜》故事陶塑,并沿用百年历史的植物釉料。大馆域多利监狱B仓刻意维持无空调原貌,牢房狭小空间与铁窗均未改动,还原历史场景。现三地都已经成为无数年轻人拍照打卡的新地。三地均借助传统工匠技艺实现精准修复:鲁班庙的陶塑专门运到中山,由名匠何湛泉修复陶塑,灰塑也专门请了原作的曾孙邓秋凡修复祖辈作品。永庆坊引入广绣、广彩等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将老建筑改造为文创空间。永庆坊的保育主要是旧房修缮和新也态植入;鲁班庙主要是陶塑、灰塑的“古法重制”;香港大馆主要是运用科技还原历史,运用投影、互动装置复原司法场景。修复模式的差异化拥有适应于当地的不同价值。永庆坊代表街区有机更新模式,以“微改造”平衡居民生活与商业开发,成为老城复兴样板。鲁班庙体现工艺传承模式,通过匠人跨代合作(如邓秋凡修复祖辈灰塑),凸显“与祖先对话”的文化延续性。大馆展示科技赋能模式,用沉浸式体验打破历史展览的枯燥感,吸引年轻群体。三地虽路径不同,但共同指向同一目标,让历史空间在现代社会中持续“生长”。正如鲁班庙匠人何湛泉所言:“修复是‘与祖先合作’”,而永庆坊与大馆则证明,唯有让文化融入当代生活,遗产才能真正“活”下去。




我认为商业化与保育工作的结合,是当代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从广州永庆坊、香港鲁班庙到大馆,这些成功案例都在证明:没有可持续的资金和公众参与,单纯依赖政府补贴或情怀驱动的保育难以持久。为什么说“保育+商业”是未来主流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经济可持续性,纯财政拨款难覆盖长期维护(如鲁班庙若无行业捐助,仅靠门票难以维系);其次文化传播效率商业流量成为文化载体——如永庆坊非遗街区年接待30万人次,远超传统博物馆;最后社区韧性增强,居民通过商业获得就业(如永庆坊培训失业者非遗技能),形成守护文化的内生动力。
“修复是‘与祖先合作’”,而商业化是“与未来对话”。只有当文化被看见、被使用、被需要,保育才真正“活”出持久生命力。
保育不必排斥商业,而需借其力;商业不必消费文化,而应助其活。未来成功的保育项目,将如永庆坊般扎根社区,如鲁班庙般敬畏传统,如大馆般拥抱创新——在商业化浪潮中,守住文化的“魂”,才能让历史的“形”走得远。
站在狮子洋大桥工地,想象伸缩桁梁支撑系统吊起千吨钢索如拈轻羽,传统人海战术被机械智臂取代;元朗丹桂村的加筋土挡墙逐层夯实——土壤与格栅的力学咬合,托起的将是2000个公屋家庭的安居梦。数码化不止于工具,BIM模型不仅模拟建筑形态,更在沙田污水厂岩洞工程中预演生态链——数据成为链接过去与未来的神经;绿色技术蕴含人文温度,无电制冷机组的低鸣,为劏房老人送去平价清凉;氢能公交的静谧,还城市一片鸟语花香;安全规范即是生命诗篇4S管理中“工具按荧光标线定位”的刻板要求,是对劳动者生命权的至高敬畏。

十天行程,是一部微缩的文明进阶史。我们以代码为砖(数码化),绿能为梁(氢能),在制度创新的地基上(河套区),用对生命的敬畏(4S管理)垒砌未来。而永恒不变的锚点,是让科技的温度熨帖每寸土地(丹桂村公屋),让文化的魂灵活在当下(鲁班庙陶塑)。


编辑 | 肖潘
初审 | 王荟荃
复审 | 曹锋
终审 | 黄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