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前沿观察
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概念系统 / 方长安
思想圆桌|如何开展真正的文学批评?
三个故事 三点感想 / 刘川鄂
文学批评的类型与评价问题刍议 / 李松睿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批评? / 唐小林
算法时代的文学批评 / 陈若谷
“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专辑
诗人兴会与文化抗战:郭沫若抗战时期诗歌创作再认识 / 周晓风
抗战文学对家国关系的重构——以吴组缃《鸭嘴涝》和老舍《四世同堂》为例 / 王学振
抗战时期诗歌“民族形式”的现代想象与知识生产——以《中山日报》文艺副刊为中心考察 / 仲 雷
粤港澳文学批评溯源
论黄秋耘文学批评的几个特征 / 王慧勇
粤港澳作家专栏
都市游荡者的时空体验——论刘以鬯《对倒》 / 黄渝然
论钟二毛《晚安》的“技”与“道” / 姚 亮
作家作品评论
青年作家专辑 梁宝星(贺仲明 申霞艳主持)
想象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梁宝星小说散论 / 吴佳燕
赛博格哲思世界想象力的极值——评梁宝星《巴比伦铁塔》 / 韩旭东
我尽量让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巴比伦铁塔》创作谈 / 梁宝星
另类的母亲形象——艾伟小说《过往》的母亲形象分析 / 罗海艳
香港文学研究
古苍梧:另一种左翼 / 赵稀方
批评
“婚姻爱情”不能代替日常生活本身的意义感——从王蒙的日常生活小说说开去 / 牛学智
文学史研究
许细娇:一个特殊的“中间人物”——陈残云长篇小说《香飘四季》艺术性再考察 / 朱郁文
网络文学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的“成人童话”——网络文学中的当代广州城市书写 / 金方廷
对话
刘可风:《创业史》浸透父亲后半生心血——柳青之女刘可风访谈录 / 王鹏程 刘可风
新作快评
文学的情理——评鬼子长篇小说《买话》 / 鲁太光

封二人物 徐若呆

封三人物 李鹏翥
编后记
本期出版正逢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为此,我们特设立“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专栏,刊发3位现代文学学者关于抗战文学的论文,意在对历史表达尊重和敬意。三位作者年龄上分属老、中、青三代,讨论问题和文章风格也有所差异,但共同特点是史料扎实,也有对问题的深刻阐释。
“前沿观察”刊登方长安《中国新诗传播接受诗学概念系统》。作者多年来深耕中国新诗研究,这是其系列成果之一。文章具有很强的理论创新性,对中国新诗理论研究具有深化和拓展意义。
“思想圆桌”讨论的话题是“如何开展真正的文学批评?”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文学批评争议较多,很值得深入思考。为此,我们既邀请刘川鄂、唐小林两位颇具锋芒的批评家,也邀请了李松睿这样以学理和蕴藉为特色的学院批评家,还邀请了“90后”青年批评家陈若谷。希望不同年龄、风格和观念上的碰撞,能够激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本期“粤港澳文学批评溯源”刊登青年学者王慧勇研究黄秋耘的文学批评特征。黄秋耘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文学批评家,也很有思想创新。对他批评特征的深入讨论,既是对“粤派批评”传统的丰富,也能够很好地启迪当今的文学批评。
“粤港澳作家专栏”,一篇讨论香港作家刘以鬯的著名小说《对倒》,一篇讨论当代广东作家钟二毛的小说集《晚安》。研讨的对象差别很大,研究的方法也有很大不同,但都能立足于文本细读,言之有据。
“青年作家专辑”评论的是广东“90后”青年作家梁宝星。两篇评论文章都具有较强理论色彩,是对作家创作全面而有深度的讨论。
“香港文学研究”刊发赵稀方对香港著名作家和媒体人古苍梧的研究。文章深入细致地爬梳历史,清晰地勾勒出研究对象的面目和特点,非常有益于对香港文学史的认识。
“批评”栏目刊发牛学智对老作家王蒙的批评文章。我始终认为,文学批评就是要敢于针砭问题,即使稍有偏锋,只要态度平和中正,都值得推出。
“文学史研究”刊发朱郁文的文章。文章研究的是著名作家陈残云长篇小说《香飘四季》中的一个次要人物形象。文章从细处着眼,却很有深度,论述也很有条理,值得一读。
“网络文学研究”刊发金方廷文章,讨论网络文学中的当代广州城市书写。角度新颖,涉及文本也非常丰富,是一篇扎实而有见解的论文。
“对话”栏目刊发王鹏程对柳青之女刘可风的访谈。柳青是一位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刘可风女士不久前已不幸去世。访谈细致真切,具有很强的史料意义。
“新作快评”刊发鲁太光对鬼子长篇小说《买话》的评论。文章对文本解读非常细致,观点也颇具启迪价值。
贺仲明
2025年第3期目录
2025年第2期目录
2025年第1期目录
欢
国内邮发代号:46 一 632
订购电话:(020)38486965 13711361858
定价:25.00 元

初 审 | 黎燕雄
二 审 | 姬广刚

点赞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