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支持持续加码
国家层面持续出台政策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发展。2024年,《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列为十大标志性产品,明确其作为高端装备的战略定位,鼓励技术突破和场景拓展。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构建创新体系并实现批量生产目标。地方政府如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配套出台区域支持措施,形成“中央-地方”协同的政策网络。
二、技术突破加速商业化进程
核心技术领域实现多项突破:
环境感知:仿生视觉、听觉传感器及电子皮肤技术提升,使机器人可精准识别复杂环境;
运动控制: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模型优化关节扭矩控制,宇树科技H1型机器人已实现舞蹈、武术等高难度动作的流畅执行;
智能交互:通用具身大模型的应用增强自主决策能力,部分机型可基于音乐节奏即兴调整动作。
此外,自研核心零部件(如电机、减速器)的普及显著降低生产成本,推动产品向消费级市场渗透。
三、市场规模与资本热度双增长
2024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达10.17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突破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56%)。中国市场规模增速更猛,2024年为27.6亿元,预计2035年达3000亿元。资本端,2024年全球行业融资69起、总额超110亿元,涵盖本体研发、传感器等关键领域;傅利叶智能等企业单轮融资额达8亿元。
四、应用场景多元化拓展
公共服务:杭州“滨小新”警务机器人实现巡逻、应急服务一体化;
工业制造:替代焊接、搬运等高危重复性工作,提升生产效率;
医疗养老:辅助手术、康复治疗及老年人日常照护;
教育娱乐:作为互动教具或表演载体,支持个性化服务。
五、企业生态竞争加剧
行业参与者呈现多元化:
科技巨头:华为、百度依托AI及云计算优势布局通用大模型;
专业厂商:宇树科技拥有超150项授权专利,核心零部件自研率达80%;
初创公司:2024年新增50家以上企业,推动细分领域创新。
未来展望
随着政策、技术、资本的三重驱动,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商用。预计2025-2030年,行业将聚焦成本优化、场景泛化及伦理合规,逐步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核心基础设施。